高考诗歌题材之七:哲理诗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【哲理诗概述】

    哲理诗,就是阐发哲学道理的诗歌题材。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,它能够从整体上揭示社会人生的哲理。这类诗歌在艺术风格方面,是含蓄隽永、耐人寻味的。因此描写、议论、想象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法。

    在古典诗歌中,涌现出大量的哲理诗名篇。白居易《古原草》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赞美野草强大的生命力,给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启示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事物的真相总是被诸多外表假象所遮掩着,因此我们经常被迷惑、被蒙蔽。只要跳出特定的局限,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特定的事物。杨万里《过松源》(其五):“莫言下岭便无难,赚得行人错喜欢。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出一山拦。”难与易、逆境与顺境不是静止不动的,而是可以进行转化的,所以不能盲目地乐观或者是悲伤。朱熹《水口行舟》:“昨夜扁舟雨一蓑,满江风浪夜如何?今朝试卷孤蓬看,依旧青山绿树多。”曾经的云遮雾绕、风急天高全部转化为眼前的惠风和畅、青山绿树。“昨夜”与“今朝”形成鲜明的对比,告诉人们事物是在运动发展的,真正美好的事物是无法改变的。《观书有感》其一诗云:“半亩方塘一槛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人的学问如果要渊博、丰富,就需要不断地充实、学习,就像是只有拥有源头活水,河流才不至于干涸、枯竭。其二诗云:“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;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抓住时机,善于利用外物。

    纵观文学史,依据钱钟书《谈艺录·诗分唐宋》中所说的:“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,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。”所以在以后阅读宋诗过程中,应该思考其是否具有人生哲理的寄托。

【知识点】

1.修辞手法:比喻、对比

2.透过景、物、事来体味其中寄寓的人生哲理。

【品味寄托】

    哲理诗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说明道理的,即借景说理、托物说理、即事说理。

    一、借景说理。王维《终南别业》: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借用自然景象来说明即使处于困顿之中,也不可以绝望。再如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: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”借用“沉舟”、“千帆”、“病树”、“万木春”之景来阐述事物新陈代谢的道理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顿悟人生是可以绝处逢生的。这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与所蕴藏的道理之间水乳交融,实现了“景与理”的相契合。

    二、即事说理。陈师道的《绝句》:“书当快意读易尽,客有可人期不来。世事相违每如此,好怀百岁几回开?”人生事与愿违的情形很多,转瞬即逝的人生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这些不开心的琐事。林翰《诫子弟》:“何事纷争一角墙,让他几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!”不要目光短浅,让小利益损害人间的真情。

    三、托物说理。欧阳修《画眉鸟》:“百啭千声随意移,山花红紫树高底。始知锁向金笼听,不及 林间自在啼。”将“笼中鸟”与“林间鸟”进行对比,表达了渴望自由、热爱生活的主题。卢梅坡《雪梅》:“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搁笔费评章。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”每一种事物都是有缺点、有优点的。王安石《北陂杏花》:“一陂春水绕花身,纵被春风吹作雪。花影妖娆各占春,绝胜南陌碾成尘。”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人生态度与信念。

2020年全国Ⅱ卷《读史》
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读史

王安石

自古功名亦苦辛,行藏终欲付何人。

当时黮闇犹承误,末俗纷纭更乱真。

糟粕所传非粹美,丹青难写是精神。

区区岂尽高贤意,独守千秋纸上尘。

14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)

A.这首诗从大处着眼,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而作。

B.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,建功立业,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。

C.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,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。

D.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,表明诗人的观点,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。

15.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?对我们有何启示?

(2023年新高考I卷)

答友人论学

〔宋〕林希逸

逐字笺①来学转难,逢人个个说曾颜②。

那知剥落皮毛处,不在流传口耳间。

禅要自参求印可,仙须亲炼待丹还。

卖花担上看桃李,此语吾今忆鹤山③。

【注】

①笺:注释。这里指研读经典。

②曾颜: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。

③鹤山:南宋学者魏了翁,号鹤山。
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、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。

B.诗人认为,“皮毛”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,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。

C.颈联中使用“自”“亲”二字,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。

D.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,使其浅近明白、通俗易懂。

2.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:“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,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。”结合本诗主题,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关于组建通讯员志愿者团队的通知

下一篇:没有了